为什么中国读者如此热爱俄罗斯文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俄罗斯出版的 俄语运动东西答案 为什么中国读者如此热爱俄罗斯文学?

为什么中国读者如此热爱俄罗斯文学?

2023-07-20 19: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为什么中国读者如此热爱俄罗斯文学?

李英男

本版插图:第22届冬奥会开幕式场景

  为什么中国读者如此热爱俄罗斯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中心主任李英男专访

  “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习近平

  在2月8日第22届冬奥会开幕式前一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在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从果戈理《死魂灵》中的三驾马车到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里的娜塔莎、安德烈,从33个俄语字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和契诃夫……人们不仅看到了俄罗斯悠远的历史,也看到了那个国度丰饶的历史文化与艺术。

  对于习近平和他同时代的中国读者来说,俄苏文学是他们年轻时最重要的读物。从普希金到奥斯特洛夫斯基,从果戈理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屠格涅夫到高尔基……俄苏文学影响了新中国几代知识分子,学习“苏联老大哥”更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名著塑造的革命英雄形象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然而,今天再谈论外国文学,人们似乎更热衷于谈论英美文学、法国文学,乃至拉美文学,曾经在一代代人心灵中留下烙印的俄罗斯文学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有的价值不高却被当成代表作

  热爱并不完全是国家推动的

  羊城晚报:回望20世纪中外文学交往史,俄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联系相当紧密。能否谈谈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史?

  李英男:俄罗斯文学真正进入读者视野是“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革命青年热心寻找救国真理,了解国外情况,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受到俄罗斯革命的影响,目光转向俄国,也转向俄国文学。那时有很多文章歌颂和高度评价俄罗斯文学,都是名作家,比如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他们都亲自参与翻译俄罗斯文学,是核心力量。

  羊城晚报:最初翻译的都有哪些作品?

  李英男:首先翻译的当然都是经典,从普希金开始,然后是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尤其是三十年代以后,比较多翻译苏联文学,比如高尔基、肖洛霍夫、马耶可夫斯基,等等。当时上海翻译出版得比较多,延安也有人从事翻译出版工作,还有一部分共产党员在莫斯科翻译了文学作品,回传到中国。

  羊城晚报:建国以后,热爱俄罗斯文学的人更多了。

  李英男:五十年代是翻译俄罗斯文学的高潮,当时有国家政策依靠,号召学苏联,流行的口号是“苏联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现在听起来有点可怕。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没有一个是没看过俄罗斯文学作品的。那时的政治色彩比二三十年代更浓。当时以翻译四五十年代苏联文学的作品为主,但这些作品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些比较简单化,或者是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框写出来,现在看来文学价值并不高,但当时都译过来了。比如像巴巴耶夫斯基的《金星英雄》,现在看来完全是宣传性、政治口吻式的小说,但当时拿了斯大林奖。

  在一般读者当中,比较受欢迎的比如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古丽雅的道路》,前一本在三十年代是为青年一代写的,后两本在苏联当时属于儿童读物,写得比较浅显通俗,思想内容是好的,但从文学水平来看,价值并不特别高,在俄罗斯现已被淡忘,但在我们这里是家喻户晓的苏联文学代表作。

  羊城晚报:五十年代的苏联文学热潮持续影响到什么时候?

  李英男:中苏关系在六十年代交恶,俄罗斯文学的命运也和国家政治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六十年代翻译的作品很少。但俄罗斯文学的影响远远超过国家关系范畴,五十年代中国读者对俄罗斯文学的热爱,并不完全是国家推动的,而是发自内心,有自己的需求。

  “文革”时期,苏俄文学作家也都被批判了,作品属于被禁之内。“文革”结束,又掀起一轮翻译、阅读俄罗斯文学的热潮。八十年代还有四种专刊发表俄罗斯文学的译作,很多学过俄语或从事俄语教学的老师都在翻译作品。那时苏联也比以前更开放了,意识形态淡化,五十年代我们没有翻译过来的库普林、安德烈夫、还有普拉东诺夫、巴别尔等这些作家的作品也都翻译出来了。苏联当时还有很多禁区,有些作品在苏联还没发表,我们这已经出版了。

  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魅力

  “乐观的悲剧”打动读者

  羊城晚报: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为什么中国读者会如此热爱俄罗斯文学呢?是不是跟两国背景相似有关?

  李英男:因为中国知识分子能从俄罗斯文学中找到很多答案,有的问题俄国知识分子早就开始思考了,作家已经发表了自己的阐述,给中国知识分子很大启迪。俄罗斯文化好像是东西文化的结合物,潜在的很多东西我们东方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相对更远一些。二十年代中国社会还是非常传统,特别西方化的东西大家可能难以接受。俄罗斯文化新颖,接受起来也容易,比如托尔斯泰关于伦理的观点,也有东方色彩,再比如俄罗斯的爱国主义倾向,和中国的传统一脉相承,而西方的个人主义倾向,中国传统社会可能难以一下接受。

  羊城晚报:您认为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魅力在哪?

  李英男:俄罗斯文学跟咱们传统文学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它确实有历史感,有爱国爱民的传统。另一方面,它有中国文化意识中缺少的一些元素。中国从传统到现代过度的时候,非常需要人文精神,鲁迅先生当时呼吁“救救孩子”,其实就是要唤醒人文精神,而俄罗斯文学的人文精神是非常突出的,关爱人、关爱弱者,对逆境者给予同情、关心、谅解,而且情感性非常丰富。这和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性格有关,这个民族的情感是外露的,你越表达自己的情感越能得到人们的谅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恰好相反,我们要求克制自己,情感不能轻易外露,外露也要有分寸。俄罗斯人是要露出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一下能抓住读者的心。

  还有一点是悲剧意识,俄罗斯民族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是乐观的,同时也是忧患的,而且这种心态相互转换很快。苏联有一个很有名的话剧叫《乐观的悲剧》,这种矛盾的结合反映出俄罗斯心态的一些特点。我们的传统是讲究和谐,但同时也把矛盾给淡化、掩盖了,俄罗斯文学恰恰是抓住这些矛盾,以悲剧性的情节打动读者。

  羊城晚报:九十年代对俄罗斯文学的译介是不是就很少了?

  李英男:对,这对我们俄语界的人来说也是种遗憾。九十年代,中俄两国社会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变化是共同的,比如网络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年青一代阅读习惯的变化,文化接受习惯的改变。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导致俄罗斯文化文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九十年代初我们这边理解不了,有时跟不上,还是按以前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变化。

  现在两国都搞市场经济,出版社也要看市场效应,过去往往是出版社引导读者,影响读者的阅读品味,现在是跟在读者后面,而且是从品味在中下层的读者出发,因为这样的读者较多,能够提高发行量。九十年代大部分出版社都不愿意出版俄罗斯文学作品,发行量也下降得很快。现在好一些了,两国关系也被认为是最好的时期。

  当代俄罗斯文学近况

  现实主义不是主流

  羊城晚报:您能否给读者简单介绍俄罗斯当代文坛?现在对俄罗斯文学史的书写是不是也发生了变化?

  李英男:其实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评价俄罗斯文学的角度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过去禁止发表的作品首次出版进入人们视野,受到欢迎。现在还是有人不了解这个情况,把现实主义看作主流,现实主义现在当然不是主流了,包括苏联时期,它是国家支持的主流,但除了现实主义作品,还有非主流的作品,比如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塔》,普拉东诺夫的作品,等等,被称作幻想现实主义,现在被认为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知识分子阶层对文学依然非常重视,俄罗斯现在有很多文学奖,最高奖项有100万卢布奖金。不过这些年来获奖的不少作品,从过去的眼光看,不完全是文学作品,有的算是文学研究和传记相结合的作品也被视为文学作品获奖。比如,前不久一位文学研究者巴欣斯基出版了一本书题为《托尔斯泰逃离天堂》,写的是托尔斯泰的晚年,获了文学大奖。现在俄罗斯读者比较愿意看的有历史题材、传记,还有幻想类、侦探类,另外还有属于大众文化的爱情小说,等等。

  羊城晚报:您自己比较喜欢的俄语作家有哪些?

  李英男:这些年我看小说少了,因为研究俄罗斯文化,看历史文化方面的书多些。侦探小说里有个很好的作家叫阿库宁,他的语言非常好,有意识地模仿19世纪的语言,很细腻。他主要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背景写了一系列侦探小说,情节非常巧妙悬念,让人爱不释手。前不久去世的作家阿克肖诺夫,他的长篇小说《莫斯科之歌》被改成电视系列剧后很受欢迎,出版社就赶快出版他的书,一抢而空。

  现在对如何界定俄罗斯文学应该有新的考虑,因为俄罗斯文学已经跨出国界了。苏联解体后,很多以俄语为母语的人一夜之间变成了外国人,有不少原苏联的公民在国外继续用俄语写作,而且作品主要在俄罗斯出版,他们也经常回俄罗斯参加各种文学文化活动,但护照已经不是俄罗斯的。我们国内有争论,他们该不该算俄罗斯作家?我认为还是应该算的。是不是属于俄罗斯文学,不能以作家的国籍属性而定,应该是他的语言属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非常喜欢一个叫鲁宾娜的女作家,她是犹太人,九十年代移民到以色列,但她现在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羊城晚报:近些年,学界对俄罗斯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李英男:中国有自己的研究群体,有全国性俄罗斯文学研究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学术会议,也邀请俄罗斯作家或者研究者过来。学界的眼光还是比较开放的。去年在威海参加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从俄罗斯赶来的专家很吃惊,他们说中国对俄罗斯文学研究走在前面,过去他们对我国研究不了解,认为我们可能比较死板,比较滞后,但现在发现我国学者有了自己的眼光,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国学者非常关注俄罗斯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也有人关注比较文学,包括中俄文学比较、文学互动等,对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等等内容也很感兴趣。

(来源:羊城晚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